他是艺术市场的蓝筹股,口头禅却是:我无知,我无能。
2019-04-17 16:14:24
  • 0
  • 0
  • 0
  • 0



图/文: DD banliangcai

编辑:DD banliangcai

(艺术)是我们存活于世界的必需品,就像面包和爱



「1」

他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市场被视为是安全的蓝筹股。甚至有人说他简直就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拥有他的作品像彰显身份地位的全球通行票一样适用。


他被称为当代艺坛的“变色龙”,他却和任何艺术流派保持距离,拒绝被俘虏定位。


他平时穿着得体,生活规律,严肃低调,看重家庭和道德,是个居家暖男。他在科隆别墅区的房子被邻居们称为碉堡:竟没有一扇窗户,这正是他的性格。


年轻时候的他


他曾经与大艺术波洛克挚友,但是两人还是分开了。他说,不是因为艺术分歧,只是生活,他吸毒,我不吸毒,就这样。而他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也让他的艺术家朋友们难以认同。


他的藏家非常国际化的,台湾国巨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著名华人藏家陈泰铭就收藏了多幅他的作品:俄罗斯的亿万富翁藏家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在2008年以1520万美元买下了他的一件作品。那更不用说哪些欧美的藏家了......


他更是一位高产艺术家,

他在20世纪60年代,

创作了近28幅抽象画作。

到70年代增至151幅,

80年代更多~

前5年中创作了201幅,

后5年则达到344幅,尺幅各异。


人们说,他的勇气和成功,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



但他本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却是: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有。



这位大艺术家,他到底是谁??

我们先来看他的作品


贝蒂 1988

酒瓶与苹果 1988



2008年在伦敦苏富比

他的一幅名为《烛》的油画(Candle,1983年创作)

以1050万欧元成交,使他成为在世德国画家中身价最高的一位

他就是格哈德·里希特(1932年生于德国)

被称为二战以来欧洲

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



「2」


《幻影拦截》1964


他最让人熟知的作品应该是上文展示的一系列他的摄影和绘画之间的对话的创作,有人称它为:“照片绘画”。


在里希特所有照相写实绘画中,最温情和细腻的部分当属与他家人有关的题材。


还有一部分通常从报纸上的照片取材,故意描绘出模糊的图像,并在创作过程中加入偶然性的效果。


不难看到在里希特“照片绘画”的画作中,经常有曝光过度、对焦不准、模模糊糊的,而这种模糊却往往带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他并没有在油画中精确展现照片原本的面貌,而是以模糊的图像,使得作品中产生某种特性。


《冰山》油彩画布 1982

他毕生所创的作品,风景画并非多数,在这幅作品的背后,是里希特对自己第一段破碎的婚姻的悲伤回顾。里希特曾说:“走进冰天雪地,其实反映渴望置身安全之境;眼下四野无人,只见连绵冰雪。”



「3」


在众多艺术家埋头尝试其他创作形式的年代里,里希特却仍然在使用绘画的语言创作。他的一生都在多元的创作,其中跨越了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概念艺术等多种流派。


《纽约客》的评论说:“给里希特的创作定位的难度比在山洞找到萨达姆要难的多”,他“在艺术上的迁徙速度比成吉思汗的骑兵还快!”



在成名后他依然这么评价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么多失败,我真感到惊奇,这些画总而言之有时还是有一点好看,但基本上都是缺乏能力及失败的微不足道的证据。”


因此他变了又变,他敢于在浪漫主义、照相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构成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跳来跳去,决不坚守自己的符号领地。


《抽象画》(Abstraktes Bild),布面油画 1976


多少艺术家想要给自己标签,他却不怕受众对他无法辨识。他不停创作不时地将惊奇带给这个既丰富又单调的艺术世界。



人们说,他的勇气和成功是世纪之交艺术领域的一个奇迹。



「4」

下面再介绍他的其他几个作品

在20世纪70年代初,里希特开始研究纯应用于画布上的视觉和纹理效果,抽象绘画和自然主义形式之间交替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的注意力从现成的概念体系重新调整,发展出混合了颜色和机会两者的“程序”。也就是说,他所使用的颜色的范围是由一个数学系统决定的,分刻度和量级混合了主要的颜色。然后,每一种颜色都被随机排列,创造出这幅画的最终组成和形式——这样可以把艺术家个人的喜好排除在作品之外。

《4900色》2007


科隆大教堂的里希特之窗 2007


《4900种颜色》源于里希特在2002年受邀为科隆大教堂南耳堂设计的彩色玻璃花窗。原先的窗子在“二战”被毁后,里希特用他的“彩色大表格”取代了旧窗上的具象宗教题材图案,在五年的时间里,对彩色方格无数次“随机”排列组合的进行对比。


里希特在不断吸收新观点的同时,又总是对这些宏大的艺术哲学思想抱持严谨以对的怀疑态度。

格哈德·里希特《抽象图案654-4》(伦敦苏富比2017)

抽象图案654-4 1988-1992年

2017年伦敦苏富比成交价398.375万英镑


这幅画创作于1988年,色彩鲜明,构图精巧,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里希特特有的绘画方法。创作于里希特1988至1992年创作时期的开始,在此期间,他的《抽象图案》实现了复杂和优雅的新高度,现在的作品体现了该系列的力量。他使用的描绘工具刮刀,产生的分层挖掘和共同积累的颜色赋予了侵蚀的表面,让人联想到无数的自然形态:日落,日出,浅滩,激流和波峰。


从一开始他就认为他并没有期望通过肖像的表情来传达自己的某种态度,相反,它的观念表现在选择过程中。


《1971-1972年的48个肖像》1972


1972年,他创作了作品组“48幅肖像”(48 Portraits),代表西德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这个黑灰色的照相现实主义系列油画作品,展示了48位作家、科学家等名人画像。这些肖像来源于一本旧的百科全书。这一系列肖像没有经过艺术家的虚化处理,直接面对观众,但却毫无表情。

作品中里希特选择的都是他不认识的哲学家、科学家和音乐家等文化名人,但是却没有艺术家。他想通过这种中性的选择来表现自己的中性态度,因为艺术家离自己太近,容易表露出自己的主观感情(喜欢与厌恶)。因此,整个肖像系列的意义并不在于肖像本身,而是在于创作过程之中。



「5」

近期的里希特与他的工作室


虽然他的作品就像他本人一样,有种莫名的距离感。但是依然愿意用真实和充满感性来形容这位艺术家。


里希特说:“艺术家不可能创造艺术史,他们只是每天工作,或许10年后这些就是艺术史。”


“我不是现代主义艺术家。”“现代艺术一直给我的印象是流行并自吹自擂,我做不到。”这也正是印证了他的口头禅:我无知、我无能,我一无所知。


也许就是这种绝对放下的谦卑,才能让艺术家没有牵绊的享受艺术的自由和无限的去表达。


看来不是所有艺术家都向传说中的一样,

至少里希特他就不是!



无实验不艺术 上海实验实验艺术工作室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